肝纖維化及肝硬化

肝纖維化是指由各種致病因子所致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導致肝內彌漫性細胞外基質過度沉澱的病理過程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慢性肝臟疾病均可引起肝纖維化,其病因大致可分為感染性(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血吸蟲病等),先天性代謝缺陷(肝豆狀核變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及化學代謝缺陷(慢性酒精性肝病、慢性藥物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肝汁性肝硬化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肝纖維化可以進一步惡化使肝小葉結構改建,假小葉及結節,成為肝硬化。

發病機制

在正常肝組織中,各種細胞及細胞外基質有精確的相對比例和特定的相對空間位置,通過細胞肝纖維化之間、細胞與細胞外基質之間的信號傳遞精確地調控著結構、功能和代謝狀態,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微生態系統。

從動態的觀點來看,纖維增生是指各種細胞外基質合成增加,而纖維分解則是指細胞外基質的降解過程;肝纖維化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取決於二者的 "淨效應"。急性肝損害所致肝臟纖維增生是機體對於肝實質損傷的一種修復反應,一旦病因去除則過多的細胞外基質被降解,肝組織內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空間位置恢復正常,因而不產生肝臟纖維化。但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續或反復的肝實質炎症壞死可引起纖維結締組織大量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對或絕對不足,因此大量細胞外基質沉積下來形成肝纖維化。

如果肝纖維化同時伴有肝小葉結構的破壞(肝再生結節),則稱為肝硬化。但是,在臨床上難以將兩者截然分開,因為慢性肝病由肝纖維化到肝硬化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近年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表明,如果能給予有效的病因治療,或能直接抑制細胞外基質的合成和/或促進其降解,則已經形成的肝纖維化甚至早期肝硬化也是可以逆轉的。

肝硬化早期由於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可無明顯症狀,後期則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並有多系統受累,晚期常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脾功能亢進、腹水、癌變等並發症。

臨床特徵

  • 疲乏無力,此肝纖維化臨床表現為早期常見症狀之一。
  • 肝纖維化臨床表現食欲減退,往往是最早症狀,有時伴惡心,嘔吐。
  • 慢性消化不良症狀,腹脹氣,便秘或腹瀉,肝區隱痛等,臨床上部分患者無明顯的慢性肝病史,肝纖維化臨床表現原因不明出現上述消化不良症狀,對症治療效果不佳,經進一步檢查才發現。
  • 慢性胃炎,許多慢性肝炎患者出現反酸,噯氣,呃逆,上腹部隱痛及上腹飽脹等胃區症狀。
  • 肝纖維化臨床表現出血,慢性肝炎由於肝功能減退影響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的合成,肝纖維化臨床表現常出現蜘蛛痣、鼻衄,牙齦出血,皮膚和粘膜有紫斑或出血點,女性常有月經過多。
  • 肝硬化代償期(一般屬Child-Pugh A級):可有肝炎臨床表現,亦可隱匿起病。可有輕度乏力、腹脹、肝脾輕度腫大、輕度黃疸,肝掌、蜘蛛痣。影像學、生化學或血液檢查有肝細胞合成功能障礙或門靜脈高壓症(如脾功能亢進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證據,或組織學符合肝硬化診斷,但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腦病等嚴重並發症。
  • 肝硬化失代償期(一般屬Child-Pugh B、C級):常有肝功損害及門脈高壓症候群。其他症狀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狀,胃腸功能紊亂等消化道症狀,出血傾向及貧血,內分泌障礙,低蛋白血症等。

臨床診斷

肝活檢病理學檢查,生化學檢測,影像學檢查,以及最近的利用肝臟瞬時彈性波掃描(Fibroscan)無創定量檢測肝臟硬度。

預防治療

抗肝纖維化的藥物治療主要包括:

  • 針對原發病去除致病因素,如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治療、抗血吸蟲治療、戒酒等。
  • 針對肝纖維化本身的治療,如通過抑制炎症或脂質過氧化,或者抑制肝星狀細胞的增生活化,以及促進膠原降解等。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 有關詳情, 應諮詢註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