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程至少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的肝臟壞死和炎症,如感染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長期飲酒,服用肝毒性藥物等。臨床上可有相應的症狀、體征和肝生化檢查異常,也可以無明顯臨床症狀,僅有肝組織的壞死和炎症。病程呈波動性或持續進行性,如不進行適當的治療,部分患者可進展為肝硬化。

發病原因及分類

依據病因可以將慢性肝炎做如下分類: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

病理生理

慢性肝炎的共同特點,即為:不同程度的肝組織壞死和炎症反應,隨後發生肝纖維化,最終可發展為肝硬化。目前評估肝臟的慢性損傷程度,仍然主要依靠肝組織活檢,即通常所說的肝穿來實現。慢性肝炎的病理改變分為肝組織炎症活動壞死程度的分級(G)和纖維化程度的分期(S)。炎症活動度分級(Grade, G)為 4級(G1~4).G1為輕微活動,G2輕度活動,G3中度活動,G4重度活動. G1-2 為肝臟有輕度炎症活動,G3-4提示肝臟壞死嚴重; 纖維化程度分期(Stage, S)為4期(S1~4)。S1期:肝小葉彙管區纖維化,病變較輕,S4期為肝硬化,病變較重。

臨床表現

慢性肝炎輕、中度:典型慢性肝炎的早期症狀輕微且缺乏特異性,呈波動性間歇性,甚至多年沒有任何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容易疲勞和胃部不適,容易被忽略,也容易被誤認為是胃病;臨床上經常見到隱匿性肝硬化患者,在出現肝硬化之前,沒有感覺到明顯不適,也沒有進行常規的體檢,在不知不覺中逐步發展成為肝硬化;偶有患者出現惡心,腹脹、黃疸,尿色深,但依據症狀不能判斷出慢性肝炎的嚴重程度。慢性肝炎重度及慢性重型肝炎:當患者尿色進行性加深,皮膚鞏膜黃染進行性加深,乏力食欲下降越來越明顯時,提示病情惡化,尤其需要警惕慢性重型肝炎的發生,慢性重型肝炎是肝衰竭的表現,可表現為高度乏力,高度腹脹,高度黃疸以及高度食欲不振,可出現低蛋白血症,腹水胸水,腹腔感染,凝血功能下降,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臨床上死亡率較高,需要積極救治。

診斷鑒別

慢性肝炎需要做如下檢查:肝功能,肝炎病毒學指標,腫瘤標志物,影像學,肝臟瞬時彈性波掃描(Fibroscan),肝組織活檢。

預防治療

慢性肝炎的治療包括多個方面,保肝、抗纖維化、抗病毒去除病因、預防肝癌等等,其中針對不同的病因並去除病因,是慢性肝炎治療中最重要的原則。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需要定期體檢復查,跟進疾病進展狀況。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 有關詳情, 應諮詢註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