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 (IBS) 指的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異常、粘液便等表現的臨床綜合症,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經檢查排除可以引起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在普通人群進行問卷調查,有IBS症狀者歐美報道為10%-20%,中國北京一組報道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歲以後首次發病少見。男女比例約1:2。

發病機制

尚未清楚,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通常認為,IBS的病理生理學基礎主要是胃腸動力學異常和內臟感覺異常,最新的研究顯示小腸內細菌過度生長也與IBS關係密切。

臨床表現

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腹痛與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的改變。幾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見。多於排便或排氣後緩解。腹瀉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數嚴重發作期可達十數次。大便多呈稀糊狀,也可為成形軟便或稀水樣。多帶有黏液,部分患者糞質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絕無膿血。排便不干擾睡眠。部分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

有些患者便秘排便困難,糞便干結、量少,呈羊糞狀或細杆狀,表面可附黏液。其他消化道症狀多伴腹脹或腹脹感,可有排便不盡感、排便窘迫感。相當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慮、抑郁、頭昏、頭痛等精神症狀。通常無明顯體症,可在相應部分有輕壓痛,部分患者可觸及腊腸樣腸管,直腸指檢可感到肛門痙攣、張力較高,可有觸痛。分型根據臨床特點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以及非特異型。

診斷鑒別

IBS羅馬標準包括排便後緩解的腹痛,大便頻度或性質的改變,腹脹或粘液。診斷的關鍵是病史的有效獲取,應注意直接地,非強制性地對現有症狀,病史,過去治療史,家族史,家庭成員的關系,藥物和飲食史進行描述。

預防治療

應該強調IBS繼續治療上的流行性和長期性的需要。應該尋找,評估和治療心理應激,焦慮和情緒異常。有規律的體力活動有助於緩解壓力和促進腸道功能,尤其是便秘患者。IBS的藥物治療主要應用於緩解或消除症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按症狀表現可分成抗腹瀉藥、治療便秘藥、治療腹痛藥、抗焦慮抑郁藥物等。最新研究顯示非吸收性抗生素利福昔明對緩解IBS的綜合症狀也非常有效。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 有關詳情, 應諮詢註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