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病

敗血病由於身體某些部位的細菌擴散至血液,細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並且產生毒素,令人體器官功能受損,並會在病發時衰竭。患者有長期發熱。皮膚、黏膜和眼底部有出血,這是由於血管壁損傷, 通透性升高所致。脾腫大、白細胞增多則表現為單核巨噬細胞增生,脾竇擴張充血。因脾功能亢進和草綠色鏈球菌的輕度溶血作用,因此,患者可出現貧血。血培養陽性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

病原學

各種細菌均可作為敗血症的病原菌,由於抗菌藥物、免疫抑制藥物的廣泛使用,致病菌種也有所改變,20世紀50年代前,以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為多見。

目前導致敗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杆菌,其次是綠膿杆菌、肺炎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厭氧菌及真菌性敗血症也在增加。

細菌的致病力與其產生的毒素和酶有關,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血漿凝固酶、α-溶血素、殺白細胞素,常引起嚴重的敗血症或膿毒血症;大腸杆菌等革蘭氏陰性杆菌的內毒素能損傷血管及心臟等,從而易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微循環障礙、感染性休克等;肺炎鏈球菌等具有莢膜,可拮抗人體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症狀

原發炎症,毒血症症狀,皮疹,關節症狀,感染性休克,肝脾腫大等。

診斷標準

  • 病灶感染史。
  • 起病急、寒顫高熱、體溫波動大、出汗較多,一般情況進行性衰竭,可有大關節疼痛。中毒症狀嚴重可有譫妄,昏迷及休克。 
  • 肝、脾腫大,皮膚粘膜瘀點,可有黃疸、貧血。
  • 遷徙性病灶。
  • 白細胞總數及中型粒細胞增多,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嚴重感染或某些革蘭氏陰性菌感染者,白細胞總數可減少。
  • 瘀點、瘀斑圖片找細菌。
  • 血或骨髓培養陽性,排除污染者可確診

治療原則

一般和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

病原治療: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是治療的關鍵。應注意早期、足量並以殺菌劑為主;一般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多自靜脈給藥;首次劑量宜偏大,注意藥物的半衰期,分次給藥;療程不宜過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熱退後7~10天方可酌情停藥。

局部病灶的處理:化膿性病灶不論原發性或遷徙性,均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行穿刺或切開引流。化膿性胸膜炎、關節膿腫等可在穿刺引流後局部注入抗菌藥物。膽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關鍵在於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並予以休息及適量的營養。診斷基本肯定後應盡早治療,此外,正確處理局部病灶及各階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心腎功能不 全)亦很重要。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 有關詳情, 應諮詢註冊醫生。